《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2018·成都)會志》是對2018年在成都召開的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的全面記錄與總結。該大會由中國考古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主辦,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承辦。會志延續(xù)以往的結構框架及設計風格,設置有簡介、開幕式致辭、頒獎、專題學術報告
本書是關于中國遠古(新石器時代)紋飾的知識性和探索性讀物,包括基本知識、基本情況、研究方法與現狀等,較為系統(tǒng)地梳理和解讀各地區(qū)各考古學文化的代表性紋飾、典型紋飾與一些特殊遺跡,同時也包含了圖語、科學、藝術三個角度的歸類介紹與解讀。力求全面性、系統(tǒng)性、簡潔性兼顧。 本書大體上闡明,遠古紋飾乃史前人類知識文化(主要是數學、
本書是關于中國土古(夏商周-秦漢)紋飾的知識性和探索性讀物,主要涉及青銅器紋飾、陶器紋飾、玉器紋飾、漆器紋飾、漢代畫像等,也涉及少數特別的器型、遺跡,上古紋飾與選古紋飾的淵源關系。力求較系統(tǒng)地介紹并有重點地解讀上古紋飾,注重方法論及與遠古紋飾的貫通性。 本書初步揭示,古代天文歷法、一易學的基本知識及相關思想觀念、宗教信
《考古中國》是一本全方位展現中國考古百年歷程的通識讀本。精選十余個著名考古遺址,如:實證中國五千年文明的良渚遺址、見證海上絲綢之路的南宋南海1號沉船等,涵蓋都邑考古、陵墓考古、水下考古、高原考古、沙漠考古、佛教考古等眾多類型,全彩呈現。本書根據考古發(fā)現時間編排,從1921年-21世紀,致敬中國考古百年。每一個考古遺址由
本書是2018年12月8日至9日在汕頭大學舉辦的潮汕碑銘整理與研究學術會議的論文集,分為潮汕碑銘與區(qū)域社會史研究潮汕碑銘與海洋史研究潮汕碑銘與史事考稽三個板塊,共16篇文章。陳占山認為,有關宋元潮州的同時期文獻原本就不豐富,歷經戰(zhàn)亂能傳承下來的就更為有限。如此,盡可能有效開發(fā)利用一切相關資料,就成為研究工作取得進
“西周金文詞義系統(tǒng)的組合類聚研究”是西周金文詞義系統(tǒng)研究總體工程的一個重要步驟。概括地講,對西周金文詞義進行組合類聚研究就是對西周青銅器銘文中的詞義組合關系所呈現的聚合關系及其類別進行周遍的考察與研究。這一研究其實是把金文詞義的組合關系與聚合關系連接起來加以研究,不僅可以探究西周金文詞義的聚合類別系統(tǒng),還可以探究詞義的
本書是2020年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物館編撰的博物館學、考古學、文化遺產學、歷史學、民族學等文博及相關學科的科研成果論文合集,分為博物館管理、陳列展覽、文物研究、社會教育、數字化建設、文化創(chuàng)意、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博資訊等八個欄目,共收錄三十六篇文章。文章作者均為廣西區(qū)內外文博領域專家學者,文章均為當年寫作的研究廣西文化遺產
本書錄入、整理了德州所出土的自南北朝至明清墓志共36件,其中南北朝7件、隋代1件、唐代7件、明代11件、清代10件;對墓志的刊刻年代、志主生平、涉及人物、相關事件、鄉(xiāng)邑地望、墓地位置及雕刻風格等方面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考釋。作者花費兩年多的時間深入各地進行收集、拓印、拍照工作,獲得了第一手資料,保證了材料的真實性。通過對德
景觀再造是現代社會中的常見現象,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圍繞歷史遺產而展開的。研究發(fā)現,以長沙銅官窯為中心的陶瓷技藝,一方面有歷史線索有跡可循,另一方面又有一定的模糊性,而這使得后世人們有根據自己的需要重新解釋乃至構建歷史敘事的可能。其中既包括國家目標及其權力的運作,也包括了地方社會中不同人群的互動。本書以之為理論和現實背景,
本書由中共深圳市委黨史文獻研究室編,將深圳紅色革命遺址整理匯編成冊,是中共深圳市委黨史文獻研究室組織的深圳市革命遺址普查成果的匯總,圖文并茂,準確、翔實、系統(tǒng)地反映深圳市革命遺址的歷史和現狀,是一本史料翔實的歷史工具書,為了解和研究深圳市革命歷史提供了豐富資料。有利于彰顯革命先輩精神,弘揚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傳承和宣傳黨的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