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作者晚年自編的文錄,分三部分:一為《屈學答問》七十五題,二為《序跋薈存》三十六首,三為《書信拾遺》一〇三通。《屈學答問》所涉甚廣,既有“楚文化的‘內向’特征與中原一致”、“楚文化由北南下的歷史事實與理論根據”這樣的綜合問題,也有“郭沫若釋《山鬼》的‘於山’為‘巫山’,斷章取義不足信”、“聞一多!稇焉场返摹镜稀
本書以盧見曾補刻本為底本,加以全式標點,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文津閣四庫全書本、四部備要本為校本,并將翁方綱《經義考補正》、羅振玉《經義考校記》和《四庫全書總目》中辨正《經義考》失誤的內容,附于相關條目下。全書總字數約400萬,共分10冊,附有書名和作者索引。本書精裝版于2010年12月出版,本次改為平裝重新推出。
本書中羅列了200個千奇百怪的問題,涉及動物、植物、古生物、食品、天文、宇宙、環(huán)境、生活等方方面面,比如:貓為什么討厭水?VR怎樣欺騙你的大腦?小行星能否將地球撞出軌道?除了讓人好奇的問題,書里還對特定問題進行深入調查,可以讀者更深入地了解一些重要問題背后的科學原理,比如:航天器墜落時會發(fā)生什么?人體身上的細菌到底有哪
本書所涉及的話題非常廣泛:從天文學、物理學到自然世界和人類的身體,而且每個問題都來自科學家的回答。很多事情我們都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比如地球在不停地自轉,某些材料具有磁性,或者水是清澈的,一分鐘有60秒,一小時60分鐘。但是,花點時間考慮一下這些事實中的任何一個,你很快就會發(fā)現,在這些“常識”中,存在著很多我們無法解答的
本書以獨特的研究視角,從古到今的演進變化,用故事形式呈現出所有的答案, 引領孩子去發(fā)現萬物的起源,主動探索小問題中的大學問,發(fā)現生活的新奇與美好! 這本書是一個有趣的故事集,有關于各種各樣的事物的起源,也向年輕讀者介紹了學術研究的探究方法。在這個假新聞、信息過載、作業(yè)太多的時代,能進行準確,快速的研究是任何學生都能擁有
本書的價值是記載了明代后期浙江一帶上百名醫(yī)藥家的藥物論說,同時還摘錄了大量的明代醫(yī)方資料。這些都是不見于其他本草書的新資料。書中采訪所得的諸家藥論和用藥經驗,大大地豐富了中醫(yī)臨床用藥和藥性理論的內容。本書與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陳月朋的《本草蒙筌》、仲淳的《本草經疏》,并稱四大本草名著。本書的整理本,有中醫(yī)古籍出版社2
本書收錄了《續(xù)名醫(yī)類案》中珍貴的藥方。書中藥方均取自古書之中,如宋。張杲作《醫(yī)說》十卷,江父子所撰《名醫(yī)類案》十二卷,《薛氏醫(yī)案》、《石山醫(yī)案》等,對外科、小兒科、產后修復、典型病癥(惡寒、寒熱、霍亂、瘴、泄瀉、痙、頭暈、麻木、溫病等)診治都有具體對癥下藥的藥方,這些資料出處權威,而且保存不易,為中醫(yī)學研究者提供了寶貴
《本草綱目拾遺》現存版本包括:清同治三年甲子(1864)刻本、清同治十年辛未(1871)錢塘張氏吉心堂刊本、光緒十一年乙酉(1885)合肥張氏味古齋重校刊本,以及民國間上海錦章書局石印本。新中國成立后,本書亦多次刊行。此次整理,是以中國中醫(yī)研究院圖書館藏清同治十年(1871)張氏吉心堂刊本為底本,撰寫者與刊刻者均為杭州
本書收錄了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續(xù)名醫(yī)類案》中珍貴的藥方。書中藥方均取自古書之中,如宋·張杲作《醫(yī)說》十卷,江父子所撰《名醫(yī)類案》十二卷,《薛氏醫(yī)案》、《石山醫(yī)案》等,對外科、小兒科、產后修復、典型病癥(惡寒、寒熱、霍亂、瘴、泄瀉、痙、頭暈、麻木、溫病等)診治都有具體對癥下藥的藥方,為中醫(yī)學研究者提供了寶貴的學術參考,同
本書主要分為《簡明醫(yī)彀》《溫熱經緯》《羅太無口授三法》三大篇目來敘述,收錄了珍貴的中醫(yī)藥方和診治方法,并按照具體病癥分門分類進行了詳細的藥理分析和用藥指南,并附有古醫(yī)書論證的典籍。文獻參考資料源于《神農本經》、陶弘景的《別錄》、《唐本草》、《藥性本草》、孫思邈的《千金食治》、本草拾遺》、次蜀昶的《本草》、《開寶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