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將逢巴爾特百年誕辰。《明德書系·羅蘭·巴爾特傳:一個傳奇》是巴爾特去世后第一部全面梳理其思想源流的傳記。作為文學批評家和傳主的生前友人,作者在充分占有資料的基礎上,從多方面說明巴爾特對文學事業(yè)的畢生追求,究詰其思考的出發(fā)點及其觀點的嬗變情形;在巴爾特與西方古典文學和當代思潮的關系方面,尤其是其所謂的"理論性"
20世紀的歐洲思想家,恐怕沒有誰的命運像亞里山大?科耶夫那樣奇異:他久享哲學盛譽,卻從不追求學術職業(yè);他講授了六年“歷史終結”,最后卻轉戰(zhàn)政界;他致力于維護法國、歐洲以及不發(fā)達國家的利益,但從未放棄過哲學思考?埔虻降资钦l?他意味著一種分裂的、謹慎而隱秘的存在:他出席各種各樣的國際會議,同時保留著雙重的精神歸屬。有關
“古代信仰是關系希臘城邦政治生活秩序的根本問題。著名的希臘宗教學者布克特教授曾這樣說:“自從柏拉圖并經由柏拉圖,希臘的古代信仰變得與之前有了本質性的不同。”這個說法,其實涉及了三方面的問題:古代信仰原先狀況如何?這一轉變何以必要?這一轉變歸向何方?《游敘弗倫》(以下簡稱《游》)以虔敬為主題,關涉的正是古代信仰轉向的這些
《生命與道德--尼采的生命道德價值論》(作者何仁富)是“當代浙江學術文庫”系列之一,全書分為生成世界的形上學;生成透視與生命道德;道德自然主義的實踐;善惡彼岸的道德評價;人生悲劇的自我超越;酒神精神與審美人生;尼采和他的道德追問等內容,適合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德國哲學(2012年卷)》編著者鄧曉芒、戴茂堂德國哲學就是西方文化中最值得一觀的一道奇異的風景。德意志民族歷來被稱之為“哲學的民族”,這個民族為人類精神所貢獻出來的杰出人物和思想財富,多到與這個民族的人口基數(shù)不成比例!兜聡軐W(2012年卷)》為“德國哲學”2012卷。
瓦爾特·本雅明(WalterBenjamin)是批評家、散文家、翻譯家和哲學家,20世紀最有影響的知識分子之一。他的著作除激發(fā)了有增無減的學術著作的生產外,還在小說、歌劇、電影和藝術界引起了強烈反響。在這部新的傳記中,伊斯特·萊斯利(EstherLeslie)利用本雅明無數(shù)的日記、自傳性作品和最新發(fā)表的全部書信,詳盡細
葉秀山編著的《知己的學問》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文集。文集收集了作者多年來關于西方哲學方面的論文24篇。主要有:啟蒙的精神與精神的啟蒙、哲學作為愛自由的學問、歐洲哲學發(fā)展趨勢與中國哲學的機遇、論海德格爾如何推進康德之研究等,反映了作者近些年來在西方哲學方面的新進展。本書體現(xiàn)了著作者在科學研究實踐中長期關注的某一專業(yè)方
由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李秋零主編、主譯的《康德著作全集》(9卷本),以普魯士王家科學院本(通稱“科學院版”)為底本,全部直接從德文譯出,原文為拉丁文的則直接從拉丁文譯出。科學院版《全集》包含了康德生前公開發(fā)表的所有著作和文章,并且經過了德文編輯者的詳細校勘。中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參考了已有的各種譯本,同時也對一些名詞、術
在西方文明的發(fā)展演繹中,對于理性主義的追求與批判、對于理性王國的追尋與反撥,始終是最為重要的線索。那么,站在當代地平線上重新反省盛極一時卻又衰退變形的理性主義、重新審視曾經光彩奪目卻繼而黯然失色的理性王國,又會有怎樣的觀感和收獲呢?基于這種想法,我們以西方理性主義發(fā)展的集大成者和理性王國最大的締造者黑格爾為重點研究對象
《空間的詩學》初版于1957年。在現(xiàn)代主義晚期建筑文化快要窒息的氛圍中,《空間的詩學》從現(xiàn)象學和象征意義的角度,對建筑展開了獨到的思考和想象。作者加斯東巴什拉認為,空間并非填充物體的容器,而是人類意識的居所,建筑學就是棲居的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