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豐碑·思想家卷--近代唯物主義的鼻祖培根
卡爾·拉納早年致力于托馬斯知識論的先驗形而上學研究,把自己的先驗哲學規(guī)定為“關于對啟示之順從能力的本體論”。其先驗哲學的基本論題是“上帝啟示何以可能”這一基督教神學的古老問題。他運用康德先驗哲學的思路和術(shù)語闡述托馬斯中世紀經(jīng)院哲學的知識論原理,闡述托馬斯知識論中主動理智的形而上學涵義。對于他而言,倘若哲學家接受康德哲學
自2003年起,劉擎教授應學術(shù)刊物和媒體的邀請,選出當年西方知識界的重要事件與現(xiàn)象,進行回顧綜述和評論。這一年度報告系列工作已經(jīng)持續(xù)了十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西方思想界的趨勢。本書的第一部分匯集了近十年來的西方思想界重要事件綜述,反應出西方思想變化動態(tài)的多個方面及其更為開闊的背景,有助于把握西方思想界的趨勢和狀況。具有
《中國對法國哲學思想形成的影響》由維吉爾·畢諾編著。《中國對法國哲學思想形成的影響》簡介:在18世紀,中國無疑是風靡一時的。伏爾泰、孟德斯鳩、圣西門等當時的法國哲學大師都從歷史悠久而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yǎng)。17一18世紀,巾國的重農(nóng)主義、文官科舉制度、修史傳統(tǒng)、倫理道德、完整的治國之術(shù)、多種文化派別的并存
系統(tǒng)思考人類的精神活動,是漢娜?阿倫特晚年收官大作《心智生活》的旨意,遺憾的是,終篇“《判斷》”未及展開,阿倫特便辭別人世。本書匯編了阿倫特關于判斷問題的核心文獻,并對她在這一問題上的思考方向作出了解讀。 如何擺脫生命的平庸和自由的虛無? 以重建康德的政治哲學為入口,阿倫特認為:只有作出判斷,只有對公共世界里
《黑格爾著作集3:精神現(xiàn)象學》稿分為三個部分:一是意識:考察個人意識發(fā)展的歷程,相當于精神哲學中的主觀精神。“意識”是個人意識發(fā)展的最初階段,它又分為感性確定性、知覺和知性三個小階段。二是自我意識!毒瘳F(xiàn)象學》中意識向絕對知識的全部發(fā)展都建立在自我意識“異化”為對象和“揚棄”對象,即揚棄“異化”的辯證運動上。從“自我
《歷史與思想研究譯叢:希波的奧古斯丁》中對奧古斯丁進行了深度的刻畫。帶領我們走進奧古斯丁的內(nèi)心世界和他所處的時代。《歷史與思想研究譯叢:希波的奧古斯丁》出版后引起很大的反響。成為最經(jīng)典的奧古斯丁傳記。在修訂版中。作者又根據(jù)近年新發(fā)現(xiàn)的奧古斯丁講章和書信。增加了兩章的篇幅,可使讀者對作為主教的奧古斯丁有更多了解。
作者將至黑格爾為止的德國哲學史概括為三個階段,正好呈現(xiàn)為“正—反—合”的類似于三段論式的結(jié)構(gòu)。第一階段,德國哲理階段,即非哲學的德國思想。這一時期又包括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中世紀晚期的德國思想,特別是艾克哈特、庫薩的尼古拉、波墨等人;第二階段:宗教改革時期的德國思想,特別是馬丁?路德的思想。這一階段的德國思想實際上已經(jīng)
由于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對于智者及其哲學的批判,使得后世大都將智者看作為單一的派別或者是運動。本書作者借助自黑格爾以來對智者哲學的全新研究,指出智者之間的相似性都是外在的相似性,而他們的哲學思想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別,因此不能被看作是單一的整體而一致對待。依據(jù)這一思路,作者將全書共分為八章,每章分別闡述一位智者,分別為普羅
《俄國思想的華章》編著者霍米亞科夫、赫爾岑!抖韲枷氲娜A章》圍繞俄羅斯文化哲學之核心問題一“俄羅斯思想”這一主題,涵蓋了19世紀3O年代末至20世紀5O年代中期俄眾多優(yōu)秀思想家的經(jīng)典作品,其時間跨度恰與“俄羅斯思想”萌芽、形成、發(fā)展、演變的軌跡相吻合。讀者在閱讀時不僅可以體會到俄羅斯進步人士對民族文化的思考、對祖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