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學術》為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方面的綜合集刊,服務中國語言文學學科的建設和發(fā)展。集刊收錄的內(nèi)容涉及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下屬的各二級學科的內(nèi)容,包括語言研究、文學研究(古代文學、現(xiàn)當代文學、文藝理論和外國文學等)、文獻學等,此外還有書評等內(nèi)容。書中主要刊登中國語言、文學等各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加強學術交流、展示前沿成
潘效蘇是晚清時代的高級官員,曾隨左宗棠收復新疆。潘效蘇由甘肅按察使升任新疆巡撫,后以貪墨為由被參劾,發(fā)遣張家口軍臺。在新疆任中,潘效蘇面對沙俄和英國覬覦新疆,屢屢制造邊境糾紛,調(diào)撥民族關系的嚴峻形勢,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維護主權,制止民族分裂,并積極推行新政,開展屯墾,發(fā)展有線電報、郵政等公益事業(yè)。潘效蘇與軍機處等朝廷
山東省聊城市為京杭大運河流經(jīng)的重要地級市,存世方志均為明中期之后纂修,保存了明代以來京杭大運河疏浚維護、漕糧運輸、城市建置、民俗文化等豐富的地域文獻資料。聊城方志序跋是方志文獻整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明代以來聊城方志纂修理念和發(fā)展脈絡的直觀記述。通過對聊城方志序跋的系統(tǒng)搜集、整理與注釋,全面展現(xiàn)聊城舊志纂修的基本風貌,有
本書為成都地方文化研究圖書,是《認識金馬河》的姊妹篇。全書分為上、下篇兩個部分。上篇主要對成都雙流名鎮(zhèn)擦耳巖的歷史進行追溯,指出東晉《華陽國志》記載五津涉頭津即擦耳巖。民國時期擦耳巖街鎮(zhèn)繁華熱鬧,素有“小成都”之稱,書中講述了解放黎明前擦耳巖地下黨員掩護成都學生,建聯(lián)絡站辦火炬報,兩叔侄成都十二橋被害,以及雙流叛匪叛亂
涼山地方志有著獨特的地方特征和人文氣息,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使用價值。本專著著重于涼山地方志“文本”研究,從自然資源、歷史資源、文學資源、民族文化資源、民俗文獻資源等多個層面展開研究,以期更好認識和利用地方志的價值,為涼山文化史研究中利用地方志資料提供借鑒。涼山地方志有著獨特的地方特征和人文氣息,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使用價
本書是一部歷史人類學學術研究著作,作者將位于四川省南充市順慶區(qū)西北部的3個鄉(xiāng)12個村作為田野點,重點考察這一區(qū)域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及古民居、古山寨、古寺廟等歷史遺跡,通過對這些川東北典型鄉(xiāng)土場景的描繪,探討鄉(xiāng)土歷史文化傳承與現(xiàn)代文化價值的關系等問題,揭示了鄉(xiāng)村振興的內(nèi)涵及可行路徑。本書的研究扎根田野,既梳理了川西北地
佛岡縣,廣東省清遠市下轄縣,位于廣東省中部,與廣州市從化區(qū)、韶關市新豐縣、清遠市英德市和清城區(qū)毗鄰,地形以丘陵為主。其底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蘊。 本書記述時限從佛岡地域史前起至2013年(佛岡建置200年),編撰采用通史體,大體分史前至建廳、廳治時代、民國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時期(下限至20
本書立足于慶陽市檔案館館藏檔案及圖書資源,分為文獻資料、報刊資料、附錄三部分。系統(tǒng)反映了民主革命時期慶陽人民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進行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和文化價值。
本書共分5冊,分別為《靜寧文史集萃》《靜寧歌謠》《靜寧劇本》《靜寧諺語》《靜寧傳說》。該書集中反映了靜寧地方人文特色!鹅o寧文史集萃》主要收錄有關靜寧歷史地理沿革、民俗文化、重要的歷史事件及歷史人物事跡的文章!鹅o寧歌謠》搜集了勞動歌、情歌、兒歌等十種類型的靜寧歌謠約300首。《靜寧劇本》精選了《一品雪》《成紀漢子》《
“齊魯文化與中華文明”學術公開課立足齊魯文化,緊扣時代主題,緊跟學術前沿,延請全國知名專家王志民、楊朝明、黃樸民、鄭杰文、白奚、孫波、李桂奎等,以齊魯歷史、齊魯名人為著眼點,全方位、多角度展現(xiàn)齊魯文化對中華文明的影響和貢獻。學術公開課共十四講,內(nèi)容充實、精彩生動,既富有鮮明的齊魯文化特色,又具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普遍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