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西方:尼采擺脫歐洲世界圖景的嘗試》是意大利學者安德里亞·奧爾蘇齊(AndreaOrsucci)參與“尼采的藏書與閱讀”研究項目的成果之一。全書分四大部分,分別考察了尼采在《人性的,太人性的》產(chǎn)生時期的語文學閱讀和人種學研究、尼采80年代作品中的權力和宗教、尼采的古希臘圖像,以及尼采與反猶主義話語的關系。通過大量
本書是“古希臘哲學經(jīng)典研究著作譯叢”之一,是布倫塔諾的博士論文,根據(jù)德國赫爾德出版社1862年版譯出,包含了大量的注釋以及對希臘原文的引用。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曾經(jīng)說過:“是(者)”被以多重方式加以言說。“是者”是最普遍的東西,所以它也是我們在思想上所把握到的最初的東西;而較為普遍的東西總是那就思想上的認識而言較
本書主要收錄了國內(nèi)學界有關尼采、海德格爾、康德、哈曼等的重要研究論文、原著翻譯,以及其他有關德國古典哲學、德國現(xiàn)代哲學和德國當代小說等方面的研究論文。集中展示了我國德國哲學研究方面的年度成果。
《導讀巴特》試圖為不同類型的讀者歸納出羅蘭·巴特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每個章節(jié)都圍繞這些重要思想展開。讓讀者了解到巴特作為一個作家、教師、知識分子所經(jīng)歷的種種不同階段也很重要。因此《導讀巴特》的章節(jié)在一定程度上是按時間順序編排的。第1、2章是巴特的早期思想,第3、4章主要討論他的符號學和結構主義著作,第5、6章進入到他的后
例外的挑戰(zhàn)
作者陳銳在《西方思想史論》中傾向于將抽象的哲學放在西方特定的社會歷史中,一些論文在宏觀上涉及西方思想的周期和趨向,哲學的本性和用處,以及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神秘主義與德國哲學、19世紀后的歷史主義潮流與后現(xiàn)代思潮、德國文化與美國文化的特征、道德和政治的關系等重要問題;另一些則分別對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維柯、黑
在《申辯》中,蘇格拉底為了反駁“敗壞青年”的指控,他連續(xù)提到三位智術師的名字,并與他們劃清界限。他們分別是高爾吉亞(Gorgias)、普羅狄科(Prodicus)和希琵阿斯。蘇格拉底說他們收費授課,而自己從不收費,跟他們相比根本算不上敗壞青年(19e-20a)。在《斐德若》中,蘇格拉底與斐德若在談論修辭術的技藝時談到了
本書是“世界名人傳記叢書”之一,主要講述了在貴族當?shù)、勢族林立的古羅馬政壇,出身低微的西塞羅,憑借一己之力、出色的才華和勤勉,一步步登上國家權力的高位。這位羅馬共和國后期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演說家,在文化上來自時代又高于時代,他的執(zhí)著和對榮譽的過分貪戀在創(chuàng)造了永垂青史的不朽業(yè)績的同時,又蒙蔽了他,使他錯誤地判斷了形勢
《真理的殉道者——蘇格拉底》一書,由蘇格拉底的學生色諾芬,以自己的親身接觸,記錄下蘇格拉底的一些真實可信的言行和豐富的教育思想,對我們理解柏拉圖的《理想國》、霍布斯的自由主義及黑格爾的倫理體系,有重要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