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匯集作者30多年來有關北京城市歷史、文化的相關文章,包括:《北京城史溯源》《北京城市的歷史演進》《北京史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北京歷史上的對外文化交流》《明永樂帝遷都北京述議》《清初四京與都城三遷》等。
本書是作者近三十年來在滿學研究方面的重要文章,其中既有對滿學概念的討論,也有對滿族歷史文化的探究,還有對滿學發(fā)展的展望,同時對國外滿學研究狀態(tài)也進行了介紹。
呂祖謙是南宋著名史學家、理學家和教育家,他一生著述頗豐,在歷史編纂學、歷史文獻學、歷史教育和史學思想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這些成就使得他在南宋乾淳之際的學術爭鳴,以及浙東學術特色的形成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往對于呂祖謙的研究,多從其學術特色方面來談,對于他的史學成就、史學思想等方面關注不夠全面,缺乏系統(tǒng)和深入的論述。有鑒于
本書內容包括政治、軍事、文化、人物等諸多方面。作者擷取大量歷史細節(jié),從多個角度、層面切入觀察,論述興衰得失,突出了他對國家與民族命運的思考,集中論述了社會風氣的墮落、政治的腐敗、人民的困苦與國家興衰治亂的關系,提出了改良社會風氣、根除腐敗等眾多問題。本次出版增補了25萬字,增加了吳晗關于明代政治、古代軍事、古代經濟、古
路遙教授出生于1927年,是山東大學目前健在的包含兩院院士在內的8名終身教授之一。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他率領團隊在義和團與民間宗教研究領域鍥而不舍地從事田野調查和研究工作,是海內外公認的義和團運動史與民間宗教史著名學者。路遙教授于1947年考入山東大學中文系,1949年轉入新成立的歷史系并在1951年留校工作至今,
史學首先是時間的學問,但空間因素亦不可或缺。歷次史學研究范式的變革,作為視角、概念與方法的“空間”,都起著重要作用。晚近二十年來,伴隨著中西人文學的整體演進,在環(huán)境史、城市史、藝術史、歷史地理學、政治文化史等領域中,都開始出現(xiàn)對“空間”問題、視角與方法的再關注與再探索。這些新的嘗試,不僅推動了史學研究范式的更新,也影響
作為一種以人類歷史活動的主體——“活生生的人”為核心對象的研究方法與學科領域,口述史學由于其研究(實踐)主體、研究對象、研究目標(用途)與傳播(呈現(xiàn))形式的多元性與豐富性,它在當代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日益明顯的跨學科特征與趨勢。正是如此,尤其是在進入21世紀以來,口述史學在中國的發(fā)展也引起眾多相關學科的重視與關注;诖,本書
本書是一本談歷史學治學方法的著作。作者在總結前賢治學方法的基礎上,根據(jù)個人治學所悟,力求為讀者提供一些實用有效的運用材料、研究問題的基本門徑和辦法。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其一,有關近代中國研究的史料與史學的通論及專論;其二,關于各種類型史料的認識及其應用的分說;其三,關于各個具體研究領域、方面的史料與取法的探討?蔀槌
乾嘉時期,樸學取代理學成為主流學術,學術研究范式的轉變影響了這一時期的文學觀念。乾嘉學人重新思辨義理、考據(jù)、辭章三者的關系。袁枚的性靈說與翁方綱的肌理說,前者對抗樸學,后者擁抱樸學,兩者旨趣迥異。性靈說與乾嘉義理有內在的一致性。樸學的博雅考證推動了乾嘉時期的駢文創(chuàng)作。乾嘉學者將駢文視為文章正宗,此時的駢散之爭是漢學與宋
哲學側重于普遍性和一般性,歷史學側重于個別性和特殊性。哲學與歷史學代表著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兩種不同的趨向,深入研究哲學與歷史學的關系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本書借鑒了東漢思想家王充的傳世名著《論衡》,全面研究和闡述哲學與歷史學的關系,在這兩者之間如何尋找一個平衡點,這正是這本著作的研究目的。本書充分說明了哲學與歷史學這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