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怒語良蘇話為研究對象,以現(xiàn)代語言學的基本理論為指導,并兼顧傳統(tǒng)語法的研究范式,在收集大量語言材料的基礎上,對良蘇話的語音、詞匯、詞類、短語、句子和語法結構及其特點等內容進行了較為全面、深入的共時描寫與分析。書稿介紹了調查點的語言概況和良蘇話的研究概況等,并提出了保護良蘇人傳統(tǒng)語言文化的建議。書稿是國家社科基金西部
本書在西雙版納新老傣文、泰文和蘭那文同源詞對比研究的基礎上,逐個論證三種語言輔音及字母、元音及韻母形式的對應和變化規(guī)律,同時,結合西雙版納老傣文文獻材料,糾正老傣文的錯別字,規(guī)范老傣文的書寫,建立完善的西雙版納老傣文文字書寫系統(tǒng)。西雙版納新老傣文的并存并用是語言文字和諧的表現(xiàn),是由我國各民族和諧發(fā)展的社會制度決定的。兩
本書系2018年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蒙古勒津文庫》叢書之一。地名是歷史的精髓要素之一,雖是一個個簡單的名稱,卻道盡了地與人、地與事、地與物的種種關系。中國地名體現(xiàn)了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融合、疆域政區(qū)的變化、傳統(tǒng)文化等觀念,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地名大如省、自治區(qū)、市縣名稱,小到鎮(zhèn)、村、街道、橋梁名稱,還有大量的雅
戴慶廈先生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主要從事漢藏語系語言和語言學理論的教學與研究。本書既是對七十年來他在語言學領域勤奮耕耘和創(chuàng)新貢獻的真實記錄,也是對新中國民族語言研究光輝歷程的深情回顧。
本書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研究項目,是對滿語詞匯語義進行系統(tǒng)深入研究的專著。本書在收集整理清代典籍滿語書面語詞匯與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并參考相關滿文文獻、歷史文化資料及大量現(xiàn)存滿語材料,運用詞匯語義學、人類文化語言學、結構語言學、比較語言學的理論方法,從詞匯學和語義學的角度對滿語詞匯語義具體問題進行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探討。系
本書為國家社科基金“科爾沁土語詞匯與地域文化研究”項目成果。第一章主要介紹了科爾沁部落和科爾沁名詞的來歷、科爾沁方言的形成、科爾沁方言研究;第二章主要研究科爾沁土語里的人稱、地域名稱、數(shù)詞名稱、顏色名稱、植物名稱、諺語、禁忌名稱、蒙古語對聯(lián)、農耕有關名稱與科爾沁蒙古人的心理文化;第三章主要研究科爾沁土語的飲食名稱、民族
本書從語言接觸角度對滿語詞匯比較系統(tǒng)全面進行了研究。滿語借詞來源主要有三個:蒙古語借詞,漢語借詞,藏語借詞。蒙古語借詞數(shù)量巨大,漢語借詞次之,藏語借詞占少數(shù)。蒙古語借詞涵蓋了語言的各個層面,由來已久;漢語借詞主要反映近代農耕文化的各個方面。蒙古語借詞、漢語借詞借入滿語以后都要經受滿語語音系統(tǒng)的調適,除此以外,對滿語中沒
本研究共分為八個章節(jié),分別為詞類與構詞法、成分分析法、層次分析法、變換分析法、語義特征分析法、配價分析法、生成語法和標點符號等八個章節(jié)。第一章從形態(tài)句法理論視角探討了藏語詞語的劃分問題,并對不同的構詞法進行了分析。詞類和構詞法是句法研究的基本問題之一,這一章對后幾章的內容奠定了基礎。在現(xiàn)代語言學理論中,研究句法有兩種方
本著作運用語音實驗學的理論和方法,對目標語言的元音與格局進行較全面、系統(tǒng)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目前國內外無人專擅,尚屬首次。本著作提出的語言聲學實驗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獲得的客觀的實驗數(shù)據、得出的可重復性結論,對深化滿語語音學乃至我國少數(shù)民族語言實驗研究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對于我國民族語言實驗語言學學科體系建設和民族語言學學
本書包括傣雅語語音系統(tǒng)、以傣雅地區(qū)風土雜談、民間故事等為內容的長篇語料(逐字注音、逐詞直譯、逐句釋義),以及傣雅語、漢語對照的例解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