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國家藝術基金2020年度人才培養(yǎng)資助項目和上海戲劇學院導演大師班2022年度項目,于2022年5月9日開班,歷時五周。遵循高層次、小批量原則,在全國擇優(yōu)錄取正式學員30名,盧昂、雷國華、宋捷、王曉鷹、張曼君五位名師進行專業(yè)主課教學,仲呈祥、陳薪伊、田沁鑫、伊天夫、張仲年、汪人元、黃定山、濮存昕、居其宏、盛和煜、羅
本書的“戲劇”概念為大戲劇概念,主要包括戲曲、話劇、歌劇、舞劇、兒童劇、音樂劇等。全書針對當前首都戲劇發(fā)展現(xiàn)狀,從主體論、審美論、創(chuàng)作論、改編論、批評論、空間論和發(fā)展論等7個維度探索戲劇與首都觀眾及城市文化建設的密切關系。第一章主體論,主要從戲劇人的文化自覺與藝術創(chuàng)新著手,闡釋創(chuàng)作的團隊意識、題材意識及文化自覺性。第二
莆仙戲有“宋元南戲活化石”之稱。本書通過對莆仙戲臺前幕后親歷者的口述資料進行搶救整理的策略研究,總結了搶救、傳承莆仙戲藝術的寶貴經(jīng)驗,探尋了莆仙戲藝術傳承、發(fā)展和人才成長的規(guī)律。本書的出版希翼為莆仙戲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傳承和未來發(fā)展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啟示。
本書是著者在學習、繼承譚霈生戲劇理論的基礎上,從跨學科視野對戲劇本體論、戲劇創(chuàng)作論、戲劇批評論進行新探索的一個結晶。其“新”在于:一是從現(xiàn)象學視角對“戲劇性”“戲劇情境”等重要概念進行重新審視,進而對戲劇藝術的基本規(guī)律作出新的闡發(fā);二是提出“戲劇詩境”“隱性跨文化戲劇”“隱性藝術家”等新概念,界定其內涵,闡明其價值;三
呂劇作為深受山東人喜愛的地方戲,其創(chuàng)作和演出緊隨時代變革的步伐,通過塑造諸多個性鮮明、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以及描述社會變遷背景下的不同女性命運,表現(xiàn)了帶有鮮明時代特色與地域特色的女性價值觀。本書運用女性主義理論結合中國社會近百年的變遷發(fā)展,細致解讀呂劇文本與舞臺表演實踐,力圖梳理闡釋近百年來呂劇藝術中女性形象、女性擇偶觀
本書概述了21世紀以來中國傳統(tǒng)豫劇的發(fā)展歷程,深入挖掘了其藝術特征和文化內涵。通過對豫劇唱腔風格、雅俗共賞藝術形式等方面的研究,整理了豫劇在當代文化語境下的新思路。本書探討了現(xiàn)代豫劇與傳統(tǒng)豫劇的異同之處,突顯了其在適應新時代社會歷史文化藝術語境方面的創(chuàng)新。同時,本書關注了戲曲音調、民歌元素、器樂樂隊等方面的變化,為傳統(tǒng)
該書是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劇體系中的方法論——“形體行動方法”的學習研究!靶误w行動方法”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晚年在創(chuàng)作方法方面的重要發(fā)現(xiàn),它是“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體系”具有科學性的重要標志!靶误w行動方法”是建立在心理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的基礎上,通過逐步掌握角色的行為邏輯,逐步組織角色舞臺上的身體—心理生活,逐步體
《現(xiàn)代舞臺技術發(fā)展趨勢》是一部全面探討舞臺技術革新與應用的專著。本書從舞臺機械的基礎設施到最新的多媒體和人工智能技術,詳盡分析了舞臺技術的各個方面。全書共六章,內容涵蓋了舞臺機械如轉臺和升降臺的功能,多媒體影像與全息技術在舞臺空間的應用,以及人工智能在自動化控制、虛擬設計和3D打印中的使用。此外,書中還討論了不同戲劇形
本書擬在文化區(qū)域視域下對保定老調進行系統(tǒng)的審美文化內涵研究。全書以田野調查和文獻記載為依據(jù),結合語言學、歷史學、音樂學、文化學、社會學和舞蹈學等學科的學術積累,梳理了保定老調的形成與發(fā)展,并以此為基礎深入研究保定老調的語言、劇本結構、音樂、意象等審美內涵,最后挖掘保定老調的審美意義和當代價值。
本書為溫州知名學者周功清的學術專著,十五萬字。作者通過對庫下村田都元帥信仰及采茶戲的調查,展示了田都元帥信俗背景下采茶戲的起源、發(fā)展及展演過程,從其戲俗結合的特點揭示庫下采茶戲作為一種祭祀戲劇的特征,闡述了在民間宗教信仰和迎神賽會等民俗背景下,小戲何以能大做的過程和緣由。作者文筆樸實,資料翔實,結論明確,富于學術出版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