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藏金石藏文論文集》收錄了1982年至2018年公開發(fā)表在我國藏文期刊和藏文論文集上的86篇關于涉藏碑文、摩崖石刻和鐘銘等方面的藏文學術論文。這些論文內容涉及藏族歷史、文化以及包括藏族在內的各民族關系發(fā)展的歷史。在時間跨度上涉及唐、宋、元、明、清,以及民國時期。論文集涉及到的各種涉藏金石碑刻上的文字包括藏、漢、蒙、滿
福建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留下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豐富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福建各族人民的民族精神。本書全面收錄核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中,突出反映福建少數(shù)民族歷史文化的不可移動文物;國有博物館館藏一級、二級中,突出反映福建少數(shù)民族歷史文化的可移動文物;其他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或三級文物中具有少數(shù)民族代表性的物質
本書分為青銅器、陶器、玉石器三冊,約27萬字,1100幅圖。內容方面,以歷史時期的黃河流域為時空觀照主體,突出考古學、文物存藏的展示視角。每卷前配以分卷概說,卷內以沿黃各省和歷史時期為坐標軸,每幅文物圖片配以專業(yè)解說,解說內容包括了其物理屬性、藝術價值、科學價值、歷史意義,以便生動、形象、系統(tǒng)地闡釋黃河作為
作為中古時期一種特殊的器具,鐎斗的用途和時代引起學界較大的爭議,其根本原因在于資料的收集、研究方法的系統(tǒng)性和研究視角存在差異!剁斗考》*次系統(tǒng)收集了所有公開發(fā)表的材料,嘗試構建完整的鐎斗演變體系,以此觀察其從江東地域性器類逐漸演變?yōu)槿珖云黝惖倪^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了其對喪葬習俗的影響,從而揭示出中古時期社會生
本書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系列教材之一,以作者多年來在北京大學講授的的秦漢考古研究課程為基礎,經過構建體系、潤色文字、整齊體例而成。全書分為都市、陵墓、器物與貨幣、秦漢文化的傳播等幾個部分,系統(tǒng)講述了秦漢時代重要的考古發(fā)現(xiàn)、秦漢考古的理論與成果、考古學視野下對于秦漢歷史的認識等,尤其注重以《儀禮》等傳世文獻與考古發(fā)掘材
本論集收集了袁靖博士撰寫的22篇有關動物考古、生業(yè)考古和科技考古的代表性文章,這些文章絕大多數(shù)巳經公開發(fā)表。
邛窯遺址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被世人發(fā)現(xiàn),至今已有近百年的認識、研究歷程。從獵奇、收藏,到田野考古、研究,再到現(xiàn)在邛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向公眾的開放展示,邛窯所代表的四川地區(qū)、成都平原的瓷業(yè)生產面貌、文化特征成為區(qū)域文化描述中重要的一個方面。本書為中國古陶瓷研究第二十九輯,主題為邛窯與唐宋窯業(yè)研究,共收錄論文46篇,內容
《石窟寺研究》是我國在石窟寺考古、寺院遺址考古、佛教藝術及石窟保護科技領域的第一本全國性專業(yè)出版物,由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xié)會石窟專業(yè)委員會和龍門石窟研究院合辦。2010年至2020年,每年發(fā)行一輯,共出版十輯;自2021年起,改為每年發(fā)行兩輯。我們本著“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以出版研究石窟寺領域的最新學術成果為己任,
本書利用近年來陸續(xù)公布的簡牘、封泥等出土文獻資料對秦郡這一傳統(tǒng)課題進行系統(tǒng)、綜合的梳理。主要內容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關于秦郡設置問題。本成果為了厘清前人對秦郡郡目的爭論,將所有“秦郡存目”全部納入研究范圍,在此基礎上對各秦郡所依托的文獻依據(jù)進行可靠性分析,進而從中篩選出確實為秦所置的可靠郡目。其二是關于秦郡界域問題。界
本書稿為有關簡帛的連續(xù)性學術輯刊。本輯共收錄20篇文章,涉及清華簡、安大簡、益陽兔子山六號井漢簡、居延漢簡、睡虎地漢簡、走馬樓吳簡等多批簡牘帛書資料。內容則含蓋簡牘綴合、字詞考釋、內涵解析、材料整理等諸多方面。較為全面地反應了現(xiàn)今簡帛學研究的基本面貌。另外,書中還有《2021年中國大陸地區(qū)秦漢魏晉簡牘研究概述》及《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