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一位郁郁不得志的政治理想家。他上承上古五帝時代至夏商周文明之精華,下開中國兩千余年政治思想文化之正統(tǒng);他一生有著遠大的政治理想與政治目標,想要改變當時“天下無道”的局面,希望達到“天下歸仁”的理想境界,實現(xiàn)“大同”社會的秩序夢想。雖然亂世的形勢沒有能給他充分施展才能的機會與舞臺,治世的理想沒能實現(xiàn),但他的政治思想
本書稿是2016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成果。孝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內容,彝族孝文化源遠流長。在切入點上,著作作者在中華孝文化的大背景中對彝族傳統(tǒng)孝文化加以研究,對彝族傳統(tǒng)社會對老人生前“事之以禮的孝”、死后“葬之以禮的孝、祭之以禮的孝”,以及人生儀禮中的孝文化、彝族古籍所負載的孝文化,以多年積累的材料進行了全面而
這是一本與孩子共同探討幸福的哲思圖畫故事書。通往幸福的途徑首先來自沉思和思考嗎?如何定義幸福,如何測量幸福度,有無休無止的幸福嗎?讓我們穿越回到過去,與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對話,看看他們是如何解決這些難題的!耙氲玫叫腋,你要首先認識你自己!卑乩瓐D關于幸福的觀點你是否贊同?你又怎樣看待笛卡爾的觀點--“不要妄斷任何
曾國藩一生嚴于治軍、治家、修身、養(yǎng)性,實踐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追求。曾國藩的門生李鴻章、左宗棠、弟弟曾國荃、兒子曾紀澤等都秉承他的教導而成為出將相的顯赫人物。他的家訓仍然被當作家教經典;他教育子弟的很多理念和具體方法,仍被廣泛借鑒。曾國藩的家教之道,值得每個望子成龍的現(xiàn)代家長和追求卓越的年輕人好好學習。 本
雖然修養(yǎng)二字,由來已久,出自孟子的修身以養(yǎng)性,但對于修養(yǎng)的追求從未停滯。古人說:修猶切磋琢磨,養(yǎng)猶涵養(yǎng)熏陶。切、磋、琢、磨都是加工產品的工藝,修就是鍛煉,引申為研究學習問題,增長才干的過程;涵養(yǎng)熏陶是指受到一種思想、品行、習慣的長期濡染而趨同化,養(yǎng)就是提高。
本書介紹投資思想家查理·芒格的投資、學習與人生心得。收錄的近30年來芒格的十一篇重要講稿,從各個角度展現(xiàn)了這位傳奇人物的聰明才智。他擁有百科全書式的知識,從古代的雄辯家,到18、19世紀的歐洲文豪,再到當代的流行文化偶像,這些人的名言他都能信手拈來,并用這些來強調終身學習和保持求知欲望的好處。
本書全面深入地解讀“人的尊嚴”在中西倫理思想史中的主要觀念、基本觀點,力圖對“人的尊嚴”的思想淵源和歷史脈絡進行綜觀性考察,以期為具體實踐領域的分析確定哲學立場、價值基礎和邏輯起點;從政治倫理學、法倫理學、生命倫理學的研究視角具體分析“人的尊嚴”在當代的際遇,竭力闡發(fā)“人的尊嚴”在遭遇各種挑戰(zhàn)時所應有的全面、正確、合理
本書探討了哲學,尤其是道德哲學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即人的自由意志及其相應的道德責任:如果行為由不受我們控制的因素所決定,我們是否還具有通常關于自由意志的討論所說的那種道德責任?作者基于對因果性與自由意志關系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自由意志在道德哲學上的重要性,并從新的角度探討了道德和生命的意義問題,在此基礎上就處理人際
本書研究內容主要涉及行政倫理法制化的淵源、可行性、現(xiàn)狀及實現(xiàn)路徑等,對認識行政倫理法治化有一定的裨益,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1)行政倫理法制失范導致的行政權異化或行政違法現(xiàn)象。目前行政執(zhí)政或者執(zhí)法中,存在行政倫理失范現(xiàn)象,這些既有宏觀政治和行政體制因素,也有國家工作人員的倫理道德素質因素,我們要從法學視角去分析其存
本書主要介紹和討論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歷程以及對我們生活產生的影響,并從哲學角度來分析我們遇到的各種倫理學問題,同時面向未來技術發(fā)展探討社會規(guī)范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