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通過鋼琴等音樂作品分析,聽覺與視覺等知感的通感效應,音樂的時間、空間、織體、力度、音色五種基底要素的表現(xiàn)形態(tài),說明音樂基底形態(tài)與人的情感同型同構,具有不同表現(xiàn)意義,使音樂產(chǎn)生了近似性、趨同性和方向性的審美心理;產(chǎn)生了巨大表現(xiàn)力。音樂的他律性的存在多是通過自律形式基礎而起作用的,所以音樂形式能夠為一定內容服
MusicTogether課程的開發(fā)者TheCenterforMusicandYoungChilder(CMYC)(兒童音樂中心)成立于1985年,致力于幫助家庭、照顧者和早期教育從業(yè)者重新發(fā)現(xiàn)非正式音樂體驗的樂趣和教育價值。CMYC認為,所有兒童都有音樂天分,但他們需要鼓勵作用的支持型音樂環(huán)境才能發(fā)展音樂基本能力。M
《音樂基礎:樂理與視唱練耳》共分為五個章節(jié),將“基礎樂理”和視唱練耳兩門課程整合起來,按調式視唱為主線,并將理論知識按學習規(guī)律分布。在全面發(fā)展音樂聽覺和視譜即唱等綜合能力的考量下,重視基礎,重視審美,并幫助學生獲得音樂知識和技能的情況下,提升音樂修養(yǎng)。
《大庸古樂研究》是對大庸古國(今張家界地區(qū))古樂的發(fā)展、流傳歷程的梳理,也是對大庸古樂古代音樂之間傳承關系的探索,《大庸古樂研究》中收集整理了很多大庸古國的古代樂譜,并通過這些樂譜的節(jié)奏、語言的變化來探尋他們之間的關系,并追溯音樂的起源。
音樂學研究是指關于音樂的學術性研究和文字寫作,而其文獻就是音樂學科研究成果的最終體現(xiàn)。從現(xiàn)代學術分類角度來看,19世紀德國出現(xiàn)了對音樂進行系統(tǒng)化的分門別類,從而形成獨立的音樂學學科。這本小書依據(jù)音樂學分類方法,把音樂文獻再次進行了細致分類,包括音樂史學文獻、音樂美學文獻、音樂分析文獻、音樂心理學文獻、音樂教育學文獻、音
本書是作者前往云貴地區(qū),從自身的專業(yè)角度進行采風考察的分享與記錄。全書分為云南騰沖、云南大理、云南瀘沽湖、云南元陽、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和貴州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興華鄉(xiāng)高排村苗寨6個部分,包含兩百余幅珍貴的實地拍攝圖片,角度新穎,立意獨特。
本書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生態(tài)美學視野下的侗族河歌研究(批準號:15XMZ092)成果,也是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民族學院流域文明與族群互動系列研究成果之一。本書將侗族慣有的詩意生存方式置放于河歌歌俗中進行分析,揭示河歌與人及其生活的關系,從而實現(xiàn)對河歌的生態(tài)審美研究和民族學人類學研究。具體而言:本書首先勾勒了其他侗歌
本書以“中華民族”及其音樂為主要研究對象,采用偏向于人文主義的研究取向,突出心理現(xiàn)象的社會特質,力圖從更廣闊的學科視野,更深的層次對中國人的音樂審美心理的內部結構、活動方式和外化形態(tài)等作相對全面的探討,構建具有中華民族自身特色與個性的音樂審美心理學。全文共分八章,分別對音樂民族審美心理學的學科構建的預設、中國人音樂審美
這是一部本填補空白的學術基礎研究。禪門中人關于音樂的論述,至今尚未引起學術界的關注,都未被學界引入相關論著之中。禪宗音樂美學思想是禪宗美學思想、中國漢傳佛教音樂美學思想、中國古代音樂美學思想的組成部分,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華美學精神的一個組成部分,但至今,對它的文獻發(fā)掘、整理,還未起步,對它進行理論研究,還十分薄弱。
清商樂與清商曲辭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