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本國史》是呂思勉先生兩部通史之一,也是呂先生所寫的第一部通史著作;它是一部實踐近代新史學思想的作品。本為呂先生在中學講課之講稿,供讀者自修歷史之用;后屢經修改訂正,很為呂先生看重,凝結不少心血。其上起遠古,下至民國初年,系統(tǒng)介紹中國歷史,資料豐富,體系完備。由于呂先生深厚的功底,故全書在平實的敘述中,常能一語破的
畫說中華文明全三冊【贈歷史手冊+書簽】五千年文明精華花卷中國傳統(tǒng)文化書籍
本書是日語專業(yè)高年級階段國別與區(qū)域研究方向用教材,旨在幫助學習者掌握用日語講好、講透、講全中國故事的能力。學習者將在日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視閾下進一步提高語言能力,厚植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和分析判斷能力,有能力在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傳播中國文化的廣博豐富和深奧精微。另一方面,喜愛中國文化的日本讀者亦能借由本教材更深更廣地了解中
本書由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纂,是一本有較高學術質量的連續(xù)性出版物,在學術界獲得良好的口碑。本輯主題是江南與上海,收錄多篇有關討論江南和上海的論文,見解深刻,頗有新意。其他文章,諸如史料整理、書評等也具有較高學術價值。
《資治通鑒》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由司馬光主編,記錄了從春秋戰(zhàn)國到宋朝建立之前1362年的歷史發(fā)展脈絡,總結了朝代更迭規(guī)律,對后世影響深遠。本書即是遴選了《資治通鑒》中的大事篇章,以時代為序,以生動人物為重點,并輔以簡要的詮釋和翻譯。既為讀者掃清閱讀障礙,也方便他們提綱挈領地了解歷史。 本書編者既是研究中國古代史的優(yōu)
《概念的文化史:以封建與經濟為例》一書秉承陳寅恪先生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之題旨,以封建和經濟為典型案例,探討漢字文化古今轉換、中西交會之際發(fā)生的名實錯位概念誤植問題;考究新名在內外交會、中西涵化過程中的生成機制。本書是作者首倡的歷史文化語義學研究范式的又一次學術實踐。其理路是:在古今轉換、中西交會的時空坐標上,對漢
本書充分吸收和采納了當今考古學、歷史學、文化學、民俗學和文化人類學等多種學科領域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綜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歷程、類型特點、價值取向及其與外來文化互動交融的基礎上,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作了全面而簡明的論述。重點介紹了中國古代禮制、哲學、宗教、陵寢、文學、藝術、史學、科技、建筑以及社會心理、民間風俗等方面的基礎知
本書介紹了漢字的特點、漢字的演變、漢字的歷史和漢字中的文化積淀。我們力圖從語言學的視角解釋漢字和漢語的關系,在世界語言文字歷史的背景下,歸納總結漢字在人類語言文字中的共性和個性,努力做到追根溯源,言之有據(jù),圖文并茂,形象生動。漢字與漢語相結合、古代與現(xiàn)代相結合、中國與世界相結合、語言與文化相結合,是本書的四個特點。
進入20世紀后,越來越多的海外學者將現(xiàn)代中國研究納入漢學研究中,拓展研究方法和內容,倡導學科交叉。海內外學人采取不同的研究進路,目的都是找尋中國文化及其發(fā)展之真諦,殊途而同歸。“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學北學,道術未裂!弊2013年起,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啟動“新漢學計劃”,助力培養(yǎng)漢學與中國研究青年人才。他們不遠萬里
文必與明合-中國“文明”概念小史(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研究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