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利用語料庫方法,基于一個100萬詞的的漢語口語語料庫LLSCC和一個100萬詞的書面語語料庫LCMC對漢語詞束進行研究。相關內容分為定性討論和語料庫實證調查兩部分。定性討論部分包括漢語詞束的界定、識別和分類等內容。語料庫實證調查包括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比較漢語自然會話和學術寫作兩種語體中,詞束在數量、結構分類
本書針對漢語中介語語料庫建設中存在的隨意性問題,借鑒國內外多種類型語料庫的建設經驗,并結合作者的語料庫建設實踐與理論思考,研究、制定了漢語中介語語料庫建設標準。本書旨在推動語料庫建設的規(guī)范化、標準化與科學化,提高其建設水平,促進其健康發(fā)展,使其更好地為全世界的漢語教學與研究服務,并為其他類型的語料庫建設提供參考與借鑒。
本書作者闞懷未,上海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裴雨來上海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教授。江南,上海大學國際教育學院講師。 本書為上海大學寫作中心系列教材之一。以已在核心期刊上發(fā)表的漢語國際教育學術論文為案例,邀請論文作者撰寫論文寫作方法和反思,為漢語國際教育者撰寫論文提供參考,提升研究生
“一帶一路”國際中文人才培養(yǎng)模式構建是一個復雜系統(tǒng)工程,因此,本研究引入復雜動態(tài)理論的研究方法,基于“一帶一路”建設需要、緊緊圍繞人才培養(yǎng)的六大要素,對“一帶一路”中文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問題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考察與透視,最終根據“一帶一路”倡議所涉及的不同層面、不同場域構建出立體化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首先,宏觀層面人才培養(yǎng)模
閩南方言是一種歷史比較悠久、發(fā)展相對緩慢、流播地域極其廣泛的漢語方言,常被稱為古代漢語的活化石,承載著豐富多彩的閩南文化。本書系統(tǒng)有序地對閩南方言的形成背景、閩南方言的概貌和特點、閩南方言的研究現狀、閩南方言內含的文化價值等知識進行了歸納總結。本書依托對閩南方言相關知識的介紹,旨在引導讀者初步掌握方言記錄和方言研究的一
傳統(tǒng)語言文字學,舊時稱為“小學”,分文字、音韻、訓詁三科。作者為適應時代需要,增改為六科“曰文字學,曰音韻學,曰雅學,曰方言學,曰語源學,曰訓詁學”,接著分別闡述其研究對象、學術源流,再以改學科代表著作為綱,帶動對該學科研究內容、研究方法以及相關理論等專題論述。當今研究傳統(tǒng)學問的人,尤其是中青年學者,其最為缺乏的
本書是中國古代文學研究領域的資深學者,積其平生經驗,傾其十年心力寫成的論文寫作攻略,書中論述的各種寫作方法、要領,切實可行。論文寫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層面,包括寫作前的初選擬題、確定選題、成果述評、擬定大綱;寫作過程中的結構安排、觀點提煉、亮點突出、標題制作、資料剪輯、文獻注釋、緒論、結論;收束全文后的內容摘要、關鍵詞等都一
本書共七卷,收錄了66種徽州鄉(xiāng)音韻書,其中65種抄本,1種石印本;罩萼l(xiāng)音韻書以抄本為主,現多為私人收藏,本書收錄的65種抄本,也是孤本,其中64種為黃山學院孫承平先生歷時數十年收藏,另1種抄本則為喬全生教授所收藏。1種石印本則是徽州韻書中最具代表性的《新安鄉(xiāng)音字義考正》。這些韻書成書的時間從清代中晚期一直到1949年
近代吳語的歷史文獻數量豐富,體裁多樣,種類繁多。本《集成》搜集并精選明末到民國時期的吳語文獻27種,所收錄的均為直接記錄、研究吳方言的中外學者的著作。中國學者的著作,側重于考證方言詞語的來源,為我們提供了方言詞匯和文字的信息。近代外國人的研究,運用近代語言學的理論和方法,給方言研究帶來了新風氣,也留下了很多有價值的記錄
《漢語新詞語(2021—2022)》是編年本式新詞語詞典,主要收錄2021年度和2022年度產生的新詞、新語、新義和新用法,例句主要選自國家語言資源監(jiān)測語料庫,充分展示詞語的來源和用法。正文設“相關詞語”和“知識窗”板塊,附錄補收2016—2020年產生的新詞、新語、新義和新用法。全書約13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