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暨南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宋劍華老師主編,通過逐一記敘、點評林志浩、黃修己、洪子誠等十一位活躍于嶺南地區(qū)的文學評論家的主要文學研究成就,形成了一部初具規(guī)模的“粵派批評史”,很好地展現(xiàn)了“粵派批評”的研究特色和文學成就,為“粵派批評”的成立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jù)。書中十一位批評家研究方向各異,批評風格也不盡相
本書由深圳書寫的文本之析、深圳移民的心靈秘史、都市文明的皈依之路、訪深圳地理的書寫者幾部分,主要內容包括:直接無礙及其代價、吳君長篇小說《萬!:出走與還鄉(xiāng)的隱喻、煙火氣和日常情中的時代印記、帶著灰泥街的烙印生活、讀吳君《我們不是一個人類》、悲劇與真正的“大團圓”等。
本書是“日知文叢”之一。本書是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著名書評家何平針對中國當代文學一批代表性的作品所作的書評和隨筆。這些作品不是傳統(tǒng)的“新聞”加“文學”的所謂報告文學,而是融合了個人經驗,有著強烈的問題意識和獨立思考的實錄。作者將這種新的寫作現(xiàn)象命名為“行動者的寫作”。全書分為24篇,內容關注到當代文學的方方面面,如
本輯欄目主要設置“東方論壇”“中國學術視野”“聚焦科幻之美:劉洋研究”和“東方文庫”等欄目。“東方論壇”刊發(fā)了八篇論文。中國東方文學研究會會長王向遠教授的《西方人對東方哲學之價值的再發(fā)現(xiàn)與再確認》,是其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東方學’體系建構與中國的東方學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體現(xiàn)了作者宏闊的視野和深入的思考。李逸
本書是丁恩培先生的講義選編,主要包括魏晉南北朝文學、中國古典文學作品講析及現(xiàn)代漢語講解三部分。上編魏晉南北朝文學主要按照時間順序和主要代表人物去展現(xiàn)魏晉南北朝時期詩歌、小說、散文的發(fā)展脈絡和藝術特征;中編中國古典文學作品講析主要列舉典型作品進行仔細講解和分析,進一步理解中國文學作品的特點和風貌,與上編一脈相承;下編現(xiàn)代
本書收入蔣寅教授曾發(fā)表于《文藝研究》的三篇論文《在中國發(fā)現(xiàn)批評史清代詩學研究與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傳統(tǒng)的再認識》《正宗的氣象和蘊含沈德潛新格調詩學的理論品位》《紀昀的詩學品格及其核心理念再檢討》以及作者自序,并有編者導言。本書主要呈現(xiàn)蔣寅教授近十年在古代文學批評理論領域的探索。
本冊收入南帆在《文藝研究》發(fā)表的論文《文學虛構類型:現(xiàn)實主義、欲望與烏托邦》《中國當代文學史的鄉(xiāng)村形象譜系》以及《小資產階級:革命、文學與文化癥候》。從文藝理論的視閾出發(fā),對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中的文學現(xiàn)象進行了全新的闡釋,頗具啟發(fā)性。
本書項目內容為:1.耙梳和整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上海文學在世界各大語種和國家的譯介情況,包括英、美、德、法、日等,力求較為全面地呈現(xiàn)上海文學的外譯概貌。2.根據(jù)上海文學的外譯情況,重點分析各語種國家對上海文化的譯介和接受情況,力求準確詳實地分析主要語種國家“喜歡譯介和閱讀什么樣的上海文學”。3.對經典的上海文學譯介
葉適兼具政治家、學者和文人三重身份,他的思想也兼容并蓄,不同的思想在葉適的體系中相互碰撞、融合。本書以葉適的學術思想與文學思想之間的關系為主要研究內容。首先分析了葉適對理學家繼承儒家之道的正統(tǒng)的問題提出的質疑,指出葉適以“推見孔氏之學以上接圣賢之統(tǒng)”為目的,批評了理學家的“道統(tǒng)”論。其次,論述了葉適與道學、心學的辯論過
中國學術論著精品叢刊 — 古典新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