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越來越多的巖畫被發(fā)現(xiàn)以及巖畫研究的不斷深入,巖畫的定義與解釋也在不斷地擴展,其內(nèi)涵不斷豐富,涵蓋了越來越多的有關人類學、歷史學、地理學、地質(zhì)學、藝術學的信息。本書綜合國內(nèi)外各種關于巖畫的定義,從更為廣泛的角度對巖畫進行分析、研究。
本書在對西周130余個封國進行系統(tǒng)梳理的基礎上,重點考察了徙封封國,分析西周封國空間格局在不同時間階段的形態(tài),以及影響這種政治地理“結構—過程”的種種原因。本書另附有“西周封國總表”等表格十余個,以及周初封國圖、徙封示意圖、封國集中區(qū)等地圖若干幅。
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于2017年啟動對桂林摩崖造像的調(diào)查,本書就是這次調(diào)查的最終成果。本書對桂林的210余龕、700余個體的造像進行了記錄和數(shù)據(jù)采集。通過對紀年題記及與其他地區(qū)有明確紀年的造像進行比較,將桂林摩崖造像分為六期,主要受到了中原地區(qū)佛教造像風格的影響。
本書收錄1965年出土于望山一、二號墓的全部戰(zhàn)國楚簡。包括圖版、釋文、注釋、白話譯文、延展閱讀、參考文獻等內(nèi)容。
通過考古學視野,來研究海岱歷史和文化的融合交流與發(fā)展演變,對山東地區(qū)的區(qū)域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此文集對山東地區(qū)商周考古和地域文化研究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對建立完善的齊魯文化學術研究體系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本書收錄吉林大學考古與藝術博物館收藏的商代到漢代青銅器136件,首次全面、多方位展示這批器物的器形、紋飾和銘文圖版。這批青銅器品類豐富,涉及鼎、簋、鬲、盤、卣、壺、鐘等禮儀用具,以及銅燈、熏爐等生活用具。多數(shù)器物造型別致,紋飾精美,兼具銘文,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和學術價值。
該書稿收集了200幅青銅器銘文拓本以及30幅地圖,包括了很多新出現(xiàn)的銘文材料,輔之以出土文獻《清華簡》之《系年》《越公其事》等,對《史記·吳太伯世家》進行研究,來推敲諸如余祭余昧的在位年數(shù),太伯奔吳的實質(zhì),吳國去蠻夷化的進程以及吳國早期都邑的位置等問題。既是吳國青銅器銘文資料的集成,更是以考古材料來對吳國歷史進行更深一
"紅山文化地處遼西,是蘇秉琦先生認為的處于古國階段的重要文明。紅山文化以大型遺址和精美玉器的發(fā)現(xiàn)名動一時,而且其所處的距今5000年前后,正是中華文明演變的關鍵時期,本書通過對紅山文化的全面介紹,以期探該文化在整個文明演變中的地位和作用。"
史前時期,中國各地的考古學文化即以開始進入文明化進程,本書即為中國史前時期最著名的考古遺址之一的陶寺遺址的綜合性研究成果,圖文并茂,適合一般讀者閱讀。
"死亡與生命一樣,是人類永恒的話題?脊潘姷哪乖嵴顷P于死亡的遺存,它不但是人類物質(zhì)社會的遺存,也是人類精神世界的反映;不但有關死,也關乎生動的人類社會。三至六世紀的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古代一個極其特殊的時期,政權割據(jù)、人口遷徙、民族交融以及外來宗教和文化的滲透,共同促成了漢唐之間的社會轉型與文化變遷。從這個社會背景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