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的歷史時期里,云南復雜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多樣的民族文化和以此為基礎而形成的特殊的社會歷史和經濟條件,孕育了紅土高原璀璨奪目的科技文明,并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科技發(fā)展史上一抹耀眼的亮色。本書回顧了云南科技發(fā)展的歷程,考察了云南科技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成就,探討了云南少數民族科技的貢獻,并從農業(yè)、交通、建筑等方面闡釋了云南科技
本書出版的目的在于確認科學是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科學史能說明美國歷史的若干中心內容。作者研究本杰明·富蘭克林的科學思想已幾十年,早就看到他的人口統(tǒng)計學理論影響著他的政治思想。作者試圖尋找科學和他政治生涯的關系。作者從尋找憲法中的牛頓學說的證據,看憲法在何處有意或無意地模仿了牛頓科學。最后在伍德羅·威爾遜的著作中找到這
著名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花費近50年心血撰著的多卷本《中國科學技術史》,通過豐富的史料、深入的分析和大量的東西方比較研究,全面、系統(tǒng)地論述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輝煌成就及其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內容涉及哲學、歷史、科學思想、數、理、化、天、地、生、農、醫(yī)及工程技術等諸多領域。本書是這部巨著的第五卷第十二分冊,內容包括:中國
《考工記名物圖解》在建構中國最早手工業(yè)文化經典《考工記》名物系統(tǒng)的基礎之上,繼承歷代文物圖錄成就與考古發(fā)現成果,用與原典同步對應的方式進行圖證,類聚并重構原材料、車輛、旗幟、兵器、容器、樂器、絲織品、色彩、玉器、都城規(guī)劃與建設、溝洫、農具、度量衡、劑量等名物系統(tǒng),圖文并茂,是對《考工記》的活化解讀。增訂本秉承讓“書寫在
上卷記載了常見谷物的栽培和加工方法,養(yǎng)蠶、紡織和染色的技術,以及制鹽、造糖的工藝。中卷包括磚瓦、陶瓷的制作,舟車的制造,金屬的鑄鍛,煤炭、石灰、硫黃、白礬的開采和燒制,以及榨油、造紙方法等。下卷則主要集中于礦物的開采和冶煉,兵器的制造,顏料、酒曲的生產,以及寶石的采集加工等。按照全書的結構來看,食物、著衣兩個方面的內容
20世紀30年代早期,已是紐約學界新星的芒福德為弄懂工具、器械和生產工藝在世界歷史中發(fā)揮的影響力,如饑似渴地遍覽論述工業(yè)社會興起的著作,他注意到盡管技術在人類事務中的重要性顯而易見,卻沒有哪部作品充分探討過人與技術豐富而復雜的關系。 由此,《技術與文明》以10世紀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為起點穩(wěn)步向前,以始技術階段、古技術階段和新技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從史前時期的數學、天文學以及其他科學的最早證據入手,描述了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的成就、希臘文化的黎明以及公元前6世紀愛奧尼亞科學的繁榮;介紹了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色諾芬尼以及其他著名思想家的理論,并用一整章的篇幅介紹了頗有影響的畢達格拉斯的學說。第二部分從公元前5世紀雅典的輝煌開始,展現了希臘
中國駐世界各國的使館、領事館是我們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前哨,也是和我們的傳播對象、目標讀者距離最近的傳播主體!按笫箷恪毕盗袌D書旨在為我國駐外大使打造一套適合贈送駐在國讀者的、國禮級別的、宣介中國的系列主題圖書,滿足我國駐外大使向駐在國的國家領導人及各階層代表人士展示中國、宣介中國的需求。本系列圖書主
在省委宣傳部關于“持續(xù)打造出版精品”精神的指導下,積極落實“要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推出一批展現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xù)性、創(chuàng)新性、統(tǒng)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文化讀物”的指示精神,打造“大家學術文庫”系列圖書,此次申報為第二輯,包括歷史與文化研究、文學理論與批評研究、哲學與思想討論、科學與教育四個領域,是
本書基于清華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的師生們在科學技術史和科學技術傳播方面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內容包括科學編史學、科學史與科學方法,中國近現代科技史研究,中外交流科技史研究,科學技術傳播理論研究和科學技術傳播案例研究等。